近日,陝西省最嚴禁塑令出爐,憑據循序漸進、分時分段原則,到2020年,西安市率先禁止、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産、銷售,引起廣泛的社會討論。
声势浩蕩的全民限塑运动,出现在2007年后。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、销售、使用厚度小于0.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,所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購物袋。
据央视财经报道,限塑令执行的八年中,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,共节约了700亿个左右,平均计算下来每年节约87.5亿个。可是,仅2015年,全国快递行业消耗塑料袋约147亿个,国内三大外卖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3亿个塑料包装,增量远超减量。
新版限塑令
限塑令前後大致曆經了三個階段,政策執行歷程中始終陪同著爭議。
1986年,鐵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,因爲便當性和價格低廉等特點而受到青睐。但大宗的白色餐盒被拋棄于鐵路沿線,帶來了嚴重的“白色汙染”。2001年,原國家經貿委發布緊急通知,要求立即停止生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,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。 2013年,國家發改委發布《産業結構調解指導目錄》,將其從淘汰類目錄中刪除,一次性發泡餐具重新正當化。不過,今年的新限塑令又再次將其拉入黑名單。禁止、松綁政策交替,容易導致限塑效果反彈。
2007年12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》,次年5月商务部、国家发改委及工商总局公布《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購物袋有偿使用治理办法》,这两项专项文件被人们称为“限塑令”。限塑令中,最为重要的政策有两条: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、销售、使用厚度小于0.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,克日常所说的超薄塑料購物袋;二是实行塑料購物袋有偿使用制度。 限塑令實施13年來,居民使用塑料袋的習慣並未改變,限塑令只是演釀成了“購塑令”。塑料垃圾的戰場也已經向互聯網,電商、快遞和外賣行業轉移。
2020年1月19日,国家发展革新委、生态环境部公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》,规定到2020年底,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、部分领域禁止、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、销售和使用,到2022年底,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,替代产品獲得推广。与十多年前的“限塑令”相比,这一系列新规定不再只针对塑料購物袋,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从源头上禁限塑料制品。 新政基本涵蓋了已往幾年廣受關注的品類:不可降解塑料袋、農用地膜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、一次性塑料棉簽、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産品。具體應用場景上,商超、集貿市場、快遞、外賣等領域爲塑料汙染治理事情的重點。針對差別産品和區域,劃分制定了2020年、2022年和2025年三個時間節點。
替代質料
我國近5年平均放棄塑料接納量爲1800萬噸,平均接納率爲25.6%。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,價廉、質輕、容量大,便于收納、易于攜帶,因此最大的問題是用完就被扔掉,沒有被看成資源性産品接納使用,生命周期很是短,尋找可大規模應用的替代質料迫在眉睫。
目前替代質料選擇上,各國保存區別。
2008年開始實施禁塑令的盧旺達,由于人口及經濟體量有限,制造業不興旺,選擇了紙質包裝進行塑料替代。
2011年開始實施禁塑令的意大利,將于2021年起對塑料的使用征收每公斤45歐分的稅,以第一代澱粉基生物可降解塑料替代爲主,並擁有全球最大的澱粉基塑料企業Novarnont公司。
美國部分州發明澱粉基塑料保存缺陷,轉而重點生長PLA,擁有全球最大的PLA生産企業NatureWorks。
在禁塑后的产品供应上,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、纸制品、布制品等产品可以作为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替代品?山到馑芰现破方刑娲目尚行宰畲,也最受关注。
海內最早一批進入可降解塑料制品行業的公司泛起在1999年,可是,可降解塑料制品叫好不叫座。由于可降解質料的采購本錢比通例物料貴至少1倍以上,在尚無明確政策幫助的前提下,給企業帶來一定本錢壓力,也讓更多企業很難大面積投放。
吉林省于2015年發布《吉林省禁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、塑料餐具劃定》,成爲全國首個“禁塑”省份。
長春市一家産業園共引進過9家生物可降解公司,截至2019年5月下旬,3家已經倒閉,3家已恒久處于停産狀態,還在運轉的3家企業或者依靠出口,或者處于連續虧損狀態。
吉林省可降解塑料袋實際推廣力度不敷,需求量低,企業無法獲得足夠訂單包管運營,使得禁塑令基本落空。
新興市場
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,我國每天買菜要用掉10億個塑料袋,其他種種商超等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億個以上,合計每天要使用30億個塑料袋,每年需要使用1萬億以上的塑料袋。
据测算,光考虑快递、外卖等4大领域143万吨的替代需求量,如果按吨平均售价2.5万元计算,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亿元,而2018年我国可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4.2万吨,塑料替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興市場。
注:文章轉自 財經早餐,如有侵權請聯系!